资管新规整改推进 基金专户业务或持续“缩水”
时间:2018-06-27 17:53 来源: 中证网 作者:李先飞
4月底《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发布实施。近日,部分地方证监局向辖区基金公司发出落实资管新规、及时上报整改方案的通知,专户业务作为整改重点,都在密集盘点存量产品、申报材料、上报整改方案。
基金公司人士透露,根据通知要求,6月底前各家基金公司要对照资管新规做摸底排查,专户产品需要穿透到投资人,存量产品不合要求的需要补充材料。“
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券商资管产品备案信息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新增备案资管产品仅有27只,较上月下滑了72.45%,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最低发行水平。今年前5个月产品备案的数量分别为94只、67只、136只、125只和98只。 业内人士表示,专户业务受到资管新规的冲击,规模或逐渐萎缩
被称为“史上最严资管新规”的威力正在显现,且效果显著。据Wind数据统计,仅两个月,券商资管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呈显著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银行的自我变革正在加速。日前,南京银行发布设立资管子公司的公告,这也是3月份以来第8家公告拟设立资管子公司的上市银行。今年来,除南京银行外,先后还有招商、华夏、北京、宁波、交通、光大、平安等7家银行发布公告拟设立资管子公司。
资管新规整改推进 公募专户收缩规模
本周是资管新规整改方案提交的最后时限,专户业务成为重点板块,除需报备存量业务规模、数量、类别之外,对不符合新规要求专户产品的清理工作也在加速推进,未来基金专户业务管理规模或持续萎缩。
部分公募到期专户 有序清理和退出
4月底《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发布实施,为落实相关规定,近日,部分地方证监局向辖区基金公司发出落实资管新规、及时上报整改方案的通知,专户业务作为整改重点,都在密集盘点存量产品、申报材料、上报整改方案。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人士透露,根据通知要求,6月底前各家基金公司要对照资管新规做摸底排查,专户产品需要穿透到投资人,存量产品不合要求的需要补充材料。“提交材料的基础是客户类型而不是投资金额,银行、保险、信托等不同类型的机构,需要提交的材料都不一样,但都涉及资金是否存在超过25%以上的实际控制人,如有则需要提供详细信息。另外,机构投资者需要提供公司章程、客户明细等材料。时间很紧,但有些机构客户不太配合,月底前完成排查有一定难度。”
北京一位基金公司股票投资总监介绍,专户产品的委托人有很多类型,涉及相对复杂的多层嵌套,资管新规要求向上穿透,他所在公司不少专户产品不符合新规要求,尤其是银行理财和信托专户规模不断萎缩,到期的专户产品很多在清理和退出。“比如银行的理财资金来买专户产品,穿透过去银行理财资金的委托方是5万元的理财客户,这并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合格投资者标准,这类银行、保险等委托的专户基本就无法运作了。在过渡期内,要逐步完成清理,有序压缩递减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存量专户规模。”
不过该股票投资总监称,清理涉及的专户业务主要是银行、保险、信托等类型的委托人,企业年金、社保等业务不受影响。
专户业务缩水或利好 公募、大型私募机构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专户管理资产三季度月均规模排名前20的基金公司,合计规模达3.44万亿元,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27.84%。其中,创金合信基金当季月均规模4027.33亿元,位居首位,建信基金以3516.32亿元居次席,中银、华夏、嘉实、易方达基金等13家公司月均规模都在1000亿元以上。
华北一家次新公募基金总经理向记者透露,他所在的公司去年同期专户规模约为400亿元,在债市熊市,委外撤资及资管新规综合影响下,到期专户的银行委托人赎回较多,目前专户规模降为280亿元。
专户业务受到资管新规的冲击,规模或逐渐萎缩,但也有部分公募或大型私募机构可以从中受益。
北京上述股票投资总监表示,现在公募基金专户规模不在少数,有的公司专户规模甚至超过公募规模,监管带来的规模萎缩或产生资金的“溢出效应”,其他资管形态可能获得更多机会。据其透露,银行理财池模式无法运行,将逐步从专户业务中退出,但有些专户到期后开始直接与公募业务部门合作,资金买入公司的公募产品,给公募业务带来增量。“对比而言,专户是‘一对一’、‘一对多’业务,费率比公募基金要低。流动性新规后,公募基金对单一持有人持有比例有严格限制,不少专户过来的资金会通过拼单形式成立新基金,不会突破法定比例,主要买入比例低于总份额的20%,这批资金就可以投向公募业务。”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专户规模萎缩可能对私募机构形成利好。北京一位专户投资经理认为,专户和公募投资方向不同,很难说公募对专户有替代效应。而专户与私募在投资性质上更为相似,策略更加灵活,公募专户业务萎缩有可能会对一些大型私募机构形成利好。(证券时报)
资管新规60日:公募的焦虑与银行资管子公司的破局
6月26日,在距离资管新规正式下发60日后,银行的自我变革正在加速。
日前,南京银行发布设立资管子公司的公告,这也是3月份以来第8家公告拟设立资管子公司的上市银行。今年来,除南京银行外,先后还有招商、华夏、北京、宁波、交通、光大、平安等7家银行发布公告拟设立资管子公司。
公募基金看在眼里,焦虑也慢慢在心中升起。“个人客户绝大多数是通过银行渠道来购买基金的,基金公司手上没有客户。”北京某公募基金高管对第一财经感慨。
公募基金的长短板
专业的投研团队,是公募基金的优势之一。“可能最近几年银行资管子公司还没法超越公募基金,但是3年甚至5年以后,一些没有特色的小基金公司大概率是要被取代。未来基金公司的发展,我们还是觉得银行资管子公司的渠道能力强,再加上经过几年时间对投研团队的培养,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局面。”一位北京公募高管表示。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记者,与银行相比,基金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激励层面,同时公募基金也有人才优势、队伍优势以及多年的投资管理经验,在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以及机制方面,公募基金目前的优势明显。
此外,在投资领域方面,银行子公司和公募基金也各有专注。一位股份行财富管理部门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商业银行很明显会在债券、信贷方面优势强一些,因为未来银行资管子公司业务跟做融资的信用管理基础有关系。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总告诉第一财经,资管新规之后对于基金公司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去投资者习惯购买银行理财、信托等等类刚兑的产品,虽然基金公司的股票基金的长期年化回报达到15%,但股票基金的短期波动较大,跟高收益的刚兑产品相比没有特别优势。资管新规之后,最大变化是打破刚性兑付,产品相对比较优势就出来了;二是资管新规出台后,长期来看,无风险收益率会下行。无风险收益率是整个金融投资的定价基础,无风险收益率下降后,未来整个权益类资产的估值空间就打开了。
“跟基金公司比起来,银行资管子公司可能在权益方面,特别是在股票市场上、二级的权益市场上需要补课。原因很简单,商业银行过去这么多年发的理财产品里面,直接投资在股票市场很少,量级决定了经验、人员训练比基金公司弱一些。”该股份行财富管理部人士称。
上述北京公募高管也分析,银行资管子公司有可能首先发展短期产品,货币类产品,有一定积累之后,就会发展量化基金、指数基金等工具类的产品。工具类产品依托的也是客户和系统,这样便回避了主动管理人才缺乏的短板。
并且,资管新规要求基本上要把所有的资管产品变成像基金这样的净值化产品,基金公司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银行相关经验相对缺乏。
“另外系统等都要改,对银行而言是全新的,做到净值化管理需要一个时间,这就是基金目前的先发优势。”上述北京公募高管进一步表示,“未来基金公司的定位还是为各类投资人提供基础产品和投资管理服务。”
银行资管子公司的破局
3月份以来,已经有8家上市银行公告拟设立资管子公司。
3月23日,招商银行(600036.SH)公告,拟出资人民币50亿元,全资发起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招银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初始注册资本拟定为人民币50亿元,本公司持股比例100%,在适当时机,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并在监管批准的前提下,可引进战略投资者。
招商银行在公告中表示,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是公司为满足监管机构的最新要求、促进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可进一步完善本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交易主体地位和体制架构,并有效防范化解主体风险,以实现“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服务宗旨。
6月6日,平安银行(000001.SZ)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出资设立全资资产管理子公司“平银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不超50亿元。6月7日,南京银行(601009.SH)公告,拟出资不少于人民币20亿元发起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持股比例占100%。
“将强化公司资管领域风险管控和风险隔离,”南京银行公告称,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符合国内外银行业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升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对公司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增强公司服务实体经济、价值创造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在打破刚性兑付、回归资管本源的监管导向下,国内银行的资管模式正从赚取表外净息差转向收取管理费和收益分成的模式。”业内人士指出。
兴业研究建议,一方面银行资管子公司须正视其资源禀赋,明确在资产端/负债端还是服务端的优势,同时建议适当参考非银金融机构的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
不过,对于银行能否像基金公司一样通过薪酬制度优势吸引人才加入,业内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制度所限,短期内银行的激励还是比不上基金公司,未来银行这方面可能需要改变。”一位资管机构投行人士也告诉第一财经。
“参考海外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我们认为其多元的出路更依赖于自身禀赋,如资产端体现了高超的主动管理能力和产品线创设能力、对并购资管机构后的整合能力;负债端上如体现对高净值客户的黏性,争取长期稳定资金;服务上针对资管机构交易结算能力。”兴业研究进一步指出。(第一财经日报)
券商资管整改进行时 净值型固收产品或成主流
导读
对于券商资管来说,一方面积极寻求转型,另一方面在积极进行整改。
距离资管新规的正式执行将近两个月,被称为“史上最严资管新规”的威力正在显现,且效果显著。根据Wind数据统计,仅两个月,券商资管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呈显著下降趋势。
“新规之下,券商都在发力主动管理,包括权益、固收、ABS,但实际上,这些业务目前发展空间也有限。”一家中型券商资管人士表示。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净值型固收产品或正成为券商资管产品主流,部分机构都在积极抓住这一风口。
“净值型产品是趋势,现在很多机构都在做。而且这块的体量非常大,目前最大的需求还是在大行,但是中小银行、城商行也逐渐反应过来,现在银行经常派人参加一些有关净值化的研讨会。”上海一家上市券商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对于券商资管来说,一方面积极寻求转型,另一方面在积极进行整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近期各地证监局就对辖区内的机构下发通知,要求按照新规进行整改并上报整改计划。
6月仅27只备案产品
4月27日,最严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实施。尽管至今仅两个月,但资管新规的威力正在持续显现。
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券商资管产品备案信息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新增备案资管产品仅有27只,较上月下滑了72.45%,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最低发行水平。今年前5个月产品备案的数量分别为94只、67只、136只、125只和98只。
6月份27只产品的备案时间均是在6月15日之前。其中,申万宏源备案资管产品数量最多,达到了7只产品;其次是兴证资管,当月产品备案数量5只。其他备案产品的券商包括华泰资管、海通资管、广发资管等。不过,每家券商备案产品的数量并不多。
业内人士指出,资管产品备案数量的减少与资管新规有关。
“现在基金业协会备案要求很严格,资管新规还有细则要完善,所以在备案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据我了解,有的产品已经募集结束了但是还没有备案。目前可以说是窗口期,所以大家也比较谨慎。”一家大型券商资管人士表示。
在资管新规下银行委外资金也变得十分谨慎。“银行委外也是券商资管重要的资金来源。但在资管新规下,银行委外受到影响。而且现在细则不完善,所以委外资金很谨慎,他们会选择先观望,等形势明朗后再投。”一家中型券商资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募集资金并不容易,业务难做。”
发力净值型固收产品
在资管新规所重塑的大变局之下,各家券商都在寻求转型之道,主动管理亦成为各家券商的共同发力点。权益、固收、ABS业务基本成为券商业务重点共识。“现在我们的重点就是公募业务,但是市场不好,公募也不好发。”一家已获批公募资格的券商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实际上,在目前市场下,券商可以发力的业务空间十分有限。一位券商资管人士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现在权益不好做,固收市场存在债市违约风险,ABS业务并不能贡献太多利润。”
不过,在当前市场下,净值型固收产品或成为主流。6月份备案较多的产品多属于净值型固收产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券商都在该类型产品上发力。
“不符合新规要求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要退出,但其实这部分资金还是有需求的。银行自身没有可续的产品,这个时候他们就会与券商资管产品合作,近期我们与银行合作了很多净值型的固收产品。”一家上市券商的资管人士告诉记者。
净值型的固定收益产品符合监管要求,采用的是净值型,而不是此前的摊余成本法,一般采取定期开放。“这种类型的产品银行理财体系有庞大的资金端。”上述资管人士表示。
“目前银行自身还没有能力做好净值化管理,更多的是会通过与券商资管合作,我们作为管理人,他们来代销产品。之前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现在也会引导到这种类型的产品上,因为这样资金还是会留在银行体系。”前述上市券商资管人士表示。
“这种情况会至少持续到年底。我觉得从中短期来说银行的需求很大,也是券商资管一块非常重要的业务。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银行自身具备了开发这种产品的能力,券商资管受到的冲击会很大。”该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净值化固收产品已经成为趋势,现在各家机构都在抓这个风口。
整改进行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近期各地证监局向辖区内的机构都下发了相关通知,要求每家机构上报针对资管新规的整改计划和工作方案。“这也是临时要求上报的。”一家中型券商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通知指出,各机构应严格落实《资管指导意见》要求,及时上报整改方案,持续落实整改方案,定期上报整改情况。做好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监测和处理。
通知表示,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应对照《资管指导意见》制定整改计划,于6月底前上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应承诺严格遵守整改计划,有序压缩递减不符合《资管指导意见》要求的存量产品规模,确保过渡期结束时存量产品应全部符合《资管指导意见》要求。
此外,各类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按时报送整改计划、整改报告和整改台帐。证监局将对辖区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报送的整改计划进行审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各家券商也都在按照通知积极进行整改。“我们有收到整改计划通知,目前也正在按照要求进行整改。”一家大型上市券商资管人士表示,“按照资管新规,各业务条线一直在进行整改。也按照适当性管理办法对内部材料进行整改。”6月25日,上海一家中型券商资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在4月27日新规正式下发之后,所有的工作就都按照新规进行,所有的合同方案都进行了修改。”另一家券商资管人士表示。(21世纪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