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业内快讯

“私募壳”交易链风生水起,一大波清盘卖壳小私募正在路上

时间:2018-06-14 18:55    来源: 诺亚财富品牌市场中心   作者:缪欣欣

摘要: 11万亿私募基金市场暗潮涌动。一头是大型私募爆款连连,一头是小型私募艰难度日,生存压力下,小型私募卖壳交易链也风生水起。据报道,在私募壳交易链中,各种情况、不同名字的私募壳都有明码标价,一旦市场行情紧张、资源稀缺,壳价也水涨船高。

“私募壳”买卖行为正在遭遇严打。一些没有获得私募牌照的投资公司,通过收购其他已经获取私募基金牌照的小型私募基金,来获取合法基金牌照的私募壳交易行为,已经受到监管层越来越多关注。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近日发布声明称,将坚决打击“私募壳”买卖行为。一些违法中介机构和个人打着“登记备案包通过”、“保壳服务”等幌子收取服务费都是骗局。


事实上,“私募壳”生意暗潮涌动、乱象丛生,严重影响行业生态。目前,不少网站专门从事“私募壳”生意,已形成“买壳、保壳一条龙”服务,有的“私募壳”售价更是高达上百万元,中介机构从中可直接赚走10万到40万元。


 

私募行业“二八分化”上演

大量空壳面临被注销风险

 

据2018年4月底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规模情况如下:


100亿元及以上的有222家;

50亿-100亿元的268家;

20亿-50亿元的645家;

10亿-20亿元的827家;

5亿-10亿元的1057家;

1亿-5亿元的4170家;

0.5亿-1亿元的2193家。


以上数据合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仅有9382家。另据统计,目前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0458家。


也就是说,目前市场上有11000多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但实际上这样的管理规模已难以让一家私募实现正常盈亏平衡,大量私募公司已沦为“壳公司”。


    

数据来源:中基协2018年第4期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私募基金产品备案月报



面对市场乱局,早在2014年起,监管层就开始全面收紧私募备案流程,抓紧整顿。


一是暂停新注册:


2016年起,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全面暂停投资类公司注册,具体要求暂停核准包含“投资”、“资产”、“资本”、“控股”、“基金”、“财富管理”、“融资租赁”、“非融资性担保”等字样的企业和个体户名称;


暂停登记“项目投资”、“股权投资”、“投资管理”、“投资咨询”、“投资顾问”、“资本管理”、“资产管理”、“融资租赁”、“非融资担保”等投资类经营项目。(要进行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登记,首先要有登记主体,这就是投资类公司的注册。)


二是对于已经登记的私募基金,新登记的私募基金需要在6个月内备案首只产品。无法备案的,将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三是多次发起空壳私募清洗行动,注销大量空壳私募、问题私募。


这种全面收紧,让通过正常途径来获得牌照越来越困难。而随着私募行业走热,不断有人跃跃欲试,想要通过成立私募来分享这一块“大蛋糕”。尤其是网贷行业,为规避互联网金融和越来越严的监管,买壳绕道私募成了不少平台的选择。


在私募壳灰色产业链中,一些私募牌照壳转让交易价少则近百万,多则近千万,这也使得很多生存艰难、连年亏损的小型私募机构动起了“清盘公司、高价卖壳”的念头。


私募壳交易链,便在此背景下暗暗生长。


花样迭出的保壳、卖壳生意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在私募壳交易链中,各种情况、不同名字的私募壳都有明码标价,一旦市场行情紧张、资源稀缺,壳价也水涨船高。


一般情况下,私募壳的价格可以分为三类:

1) 一类是已在协会登记且发过产品的,通常价格在100万以上,具体价格还要根据公司名字的好坏和产品的净值情况而定;

2)一类是已在协会登记但未发过产品的,这类根据新规不能变更,所以基本都已作废,但可以提供保壳服务,保壳的费用在15万左右;

3)还一类是只有工商注册、没备案的资管公司,价格要便宜得多,在10万以内。


此外,注册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的私募壳价格要远远高于二线城市,股权私募的价格也要比证券私募的价格贵很多。


不仅如此,私募壳产业还可以提供客户需求定制服务:可以像选电话号码一样选壳的名字;可以提供“私人订制”净值等等。


在私募新规下,不少小型私募也做好了两手准备,在关注卖壳行情的同时,也在关注借钱保壳的可能。


因此,在私募圈内,6个月内成功发出首只产品,被称为“保壳”。


对于大部分不具备基本展业能力的空壳私募来说,募资难就成了命悬一线的生死大关。据某私募咨询公司透露,私募保壳的方法大概有两种:

1)如果私募有自有资金,他们可以帮忙做产品设计、投向安排、填写备案资料、找券商托管等,新三板、上市公司定增等项目都可以找到;

2)如果私募没有资金,他们可以先借给私募几百万发产品,但要约定好备案以后几个月产品清盘。


据北京某私募律师表示,现在股权类“保壳”花样很多,比如找一些“明股实债”的项目,还有并购、新三板、产业基金等,找到这类项目对于券商来说并不难,“等到产品备案完成,再等一段时间就声称投资失败、投向调整,暂停或者解散产品,这些做法很常见。”


披着“私募壳”的非法集资生意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壳”、“卖壳”显然和监管倡导精神相悖,但是不管小型私募以何种形式进行操作,监管都很难做出有效的审查,虽有中基协严追猛打,但仍难以有效杜绝。


事实上,对于普通私募投资者来说,这些私募壳交易同样也存在不少的风险。


有些私募机构滥用协会登记备案信息,非法自我增信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或者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非私募行为,造成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也对私募行业产生负面影响。


合法的私募基金本身和非法集资有着天然的区别,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有不少团队打着私募基金的幌子,行集资诈骗之实。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中晋系集资诈骗案。


“中晋系”被发现源于2016年4月初。通过成立了220多家有限合伙企业,中晋系用10%到25%不等的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在2015年更是推出了收益率高达400%的产品。而成立这么多企业的原因,就是以私募股权基金的合法形式,来掩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目的。


不要轻易测试法律的底线


可幸的是,随着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私募行业发生类似风险事件的频率将会逐渐降低。


对于真正想展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而言,与其图方便买壳,还不如自己认认真真申请登记备案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只要管理人业绩长期优秀稳定、操作合规,一定会获得市场资金的青睐。


对于投资者而言,则需要对所投资的私募管理人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投资之前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网站上搜索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综合信息,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及投资决策中的盲目和冲动。


投资之后要对所投资的私募机构进行日常的跟踪,及时了解管理人的最新动态,以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切记,登记、备案是对基金管理人及基金合法运营的最基本要求,没有在协会官方网站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产品一般都带有很大风险隐患。


若投资者了解及跟踪私募机构的时间及精力有限,还可以将私募的挑选及跟踪工作交给其他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为自己收集和提供市场信息。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报、中国基金报。

分享到:


©2011-2023 期投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419号-1   技术支持:一族网络

公安备案号:44060702000019

服务QQ:821456985    电话:13802435099

提示: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理性投资,风险自担。


期投网公众微信号:期研社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投网公微(cnqhtz),我们将每日为您提供专业及时、有价值的信息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