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业内快讯

误会大了!郭树清今日刷屏,“理财收益率超过8%就危险,超10%要准备损失本金”?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时间:2018-06-14 18:51    来源: 券商中国   作者:孙璐璐

摘要: 今天(6月14日),郭树清在2018陆家嘴论坛中所发表的主旨演讲的一句话,不少报道这么转述郭树清的这句话——“理财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超过达到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平日里很少出现在公开场合,但每次在公开场合的讲话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强烈围观。


今天(6月14日),郭树清在2018陆家嘴论坛中所发表的主旨演讲的一句话,在网络中炸开了锅,但实际情况是,网上的不少报道和言论都极大误读了这句话。究竟是哪句话呢?


在网上,不少报道这么转述郭树清的这句话——“理财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超过达到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这句话让不少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有不少提出这样的疑问: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郭树清的这句话被不少媒体断章取义,而没有正确理解郭树清所表达的完整意思。


真实情况是什么?


实际上,郭树清这句善意提醒广大人民群众投资收益的原话,针对的是非法集资等不法金融投资活动。


通俗讲,就是一些非正规持牌的企业打着金融理财投资的幌子招摇撞骗,以高收益忽悠老百姓财产的诈骗行为,而非针对包括正规持牌金融机构所发行的理财投资产品。


郭树清的原话是这样的: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并服从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既是金融监管保护的对象,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依靠力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发动群众,让群众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提升自身免疫力,同时成长为治乱象的生力军。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公司,就要相互提醒、积极举报,让各种金融诈骗和不断变异的庞氏骗局无所遁形。”


可以看出,上面这段话针对的是非法集资的庞氏骗局,并非指正规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


券商中国记者从银保监会了解到,今日上午郭树清在论坛上发言时网络就有误读报道,银保监会新闻处第一时间就通知跑口记者注意新闻报道的准确表述,提示媒体“郭树清提示的是非法集资风险,不是理财”。


非法集资形势严峻, 郭树清数次提醒


这并不是郭树清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向广大人民群众提示非法集资的风险,早在今年“两会”期间,他就明确提示,保本理财不可能高收益,这就是欺诈!


“现在非法集资、金融欺诈很多,你听到保本高收益就要举报他!”郭树清说,他还提醒媒体要谨慎刊登广告:很多金融诈骗,违法理财都是通过媒体广告欺骗群众,欺骗了很多老年人,甚至是贫困地区农民和退休的老工人。


郭树清之所以在公开场合多次“点名”非法集资”,是因为我国的非法集资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和猖獗。


券商中国记者从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了解到,2017年全国新发涉嫌非法集资案件5052起,涉案金额1795.5亿元。今年1-3月,新发非法集资案件1037起,涉案金额269亿元。


当前我国的非法集资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非法集资每年新增的案件总量仍在高位运行,参与集资人数持续上升,大案要案仍在高发期。


2、集资手段花样翻新,继续呈现互联网化、金融化趋势,非法集资与传销、诈骗等犯罪相互交织的特征更为突出,特别是农村地区非法集资“口口相传”、“熟人拉熟人”的现象明显。


3、老人、农民群体被“骗子们”重点盯上,有的非法集资案件中超过半数的是老年人,不少群众把“养老钱”、“救命钱”投入集资,几乎血本无归。


4、司法部门对于非法集资案件依法从严惩处,近年来因非法集资案被判重刑(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比例越来越高。


据了解,当前,全国非法集资新发案件几乎遍布所有行业,呈现“遍地开花”特点。特别是大量民间投融资机构、互联网平台等非持牌机构违法违规从事集资融资活动,发案数占总量30%以上。


从非法集资行为的体现形式看,网络化、金融化是主要特征。许多非法集资借助互联网平台,近期还出现了完全借助微信群开展非法集资等行为,隐蔽性强、风险传染快。


据最高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犯罪分子通常假借迎合国家政策,打着“金融创新”、“经济新业态”、“资本运作”等幌子,从种植养殖、资源开发到投资理财、网络借贷、众筹、期货、股权、虚拟货币转变,迷惑性更强,“金融互助”、消费返利、养老投资等新型犯罪层出不穷,互联网+传销+非法集资模式案件多发。


公安机关还总结出十大情况,提醒广大群众如遇以下情形之一的“投资”、“理财”项目,务必警惕:


一是以“看广告、赚外快”、“消费返利”等为幌子的;


二是以投资境外股权、期权、外汇、贵金属等为幌子的;


三是以投资养老产业可获得高额回报或“免费”养老为幌子的;


四是以私募入股、合伙办企业为幌子,但不办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


五是以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等为幌子的;


六是以“扶贫”、“慈善”、“互助”等为幌子的;


七是在街头、商超发放广告的;


八是以组织考察、旅游、讲座等方式招揽老年群众的;


九是“投资”、“理财”公司、网站及服务器都在境外的;


十是要求以现金方式或向个人账户、境外账户缴纳投资款的。


正规金融机构的理财真的完全安全吗


尽管在广大老百姓的观念里,即便市面上一些从来没听过名字的“野鸡”公司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可能不可靠,但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总是个稳赚不赔的事情。


过去今年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金融机构资管产品的快速发展,实则就是给了投资人稳赚不赔的“假象”,刚性兑付和资金池运作的模式下,即便金融机构的资产端出现亏损,也会“拆东墙补西墙”,保证投资人的收益。


然而,这种“好事”今后也将一去不复返,以后再有哪怕是正规金融机构给你推销理财产品,承诺保本保收益的,你不仅要当心,甚至还可以举报这家机构违规操作!


4月底正式发布的资管新规中明确提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金融机构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可以向央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举报,查证属实且举报内容未被相关部门掌握的,给予适当奖励。


资管新规还强调,资产管理业务作为金融业务,属于特许经营行业,必须纳入金融监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主要指私募基金的发行和销售)。


所以,那些未经金融监管机构许可的机构(如互联网金融企业、财富管理企业)发行和销售的理财产品均是违法行为。


不过,虽然银行理财不能再保本保收益,但为配合打破刚兑,资管新规还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改变投资收益超额留存的做法,管理费之外的投资收益应全部给予投资者。这就意味着,购买正规金融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投资人如果投资成功,其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有望提高。


也就是说,正规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最终收益达到6%以上,并不是没有可能,但如果它一开始就给投资者承诺会有可观的收益回报,那就要小心了!

分享到:


©2011-2023 期投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419号-1   技术支持:一族网络

公安备案号:44060702000019

服务QQ:821456985    电话:13802435099

提示: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理性投资,风险自担。


期投网公众微信号:期研社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投网公微(cnqhtz),我们将每日为您提供专业及时、有价值的信息及服务。